论文编号:17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
结 业 论 文
从《金匮要略》、《伤寒论》
谈痰饮病的辨证论治
张 炜
工作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
专业名称: 中医儿科
2012年01月08日
目 录
摘 要
仲景首次在《金匮要略》中论述了痰饮病的证治,但在《伤寒论》中亦散见涉及痰饮所致疾病的特征和治疗。仲景所述的痰饮,是指流溢动荡的水饮,与宋代以后痰饮的概念不同。痰饮病的形成,主要由于脾肾阳气衰微,津液不能正常敷布,肺气受阻,不能通调水道,三焦气化失司,而致体内过剩之水液不得排出体外,停留某部, 积而成饮,痰饮病的发生还与气滞、暴饮、多饮有关,共同的机理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化失司,水液不得蒸化。
痰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痰饮为诸饮的总称,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狭义痰饮是四饮之中的一个类型,留而不去,深痼于里的饮邪又谓之“留饮”,潜伏于胸膈的支饮又谓之“伏饮”。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痰饮病的治疗原则,“和之”者,和谐之意,“温药和之”是指用药要温和,不可太过,以和为度,非燥之、补之,温阳使五脏温暖,阳气布达,以逐阴邪,不可刚燥伤阴;益阴切勿滋腻遏阳,因专补碍邪,过燥伤正,而应以和为原则。治疗上,还应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的原则,并结合八纲辨证来论治。
诸饮之证治条分缕晰。痰饮有虚、实之别,虚证有轻、重之分,其轻症有主证、水逆呕吐、头晕目眩、欲作奔豚、头晕震颤之别,分别治以苓桂术甘汤、五苓散、五苓散、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其重症治以真武汤,实证有水停肠间治用己椒苈黄丸,水饮泻利治用甘遂半夏汤,水热结胸治以大陷胸汤、小陷胸汤;仲景所论悬饮仅限于实证,尚无虚证证治,当峻下逐水,用十枣汤;溢饮的证治分虚、实两类,实证治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虚证治以防已黄芪汤、防已茯苓汤;支饮的证治也有虚、实之别,虚者有支饮咳喘,用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泽漆汤、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治之,支饮呕吐以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温胃降逆,支饮痞坚治以枳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支饮眩悸治以泽泻汤,支饮痰浊治以皂荚丸。痰饮诸病的证治以《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为主,并散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之中,立法足以效仿,立方多有奇效。
关键词 金匮要略;伤寒论;痰饮病;病因病理;分类;证治
从《金匮要略》、《伤寒论》谈痰饮病的辨证论治
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 张炜
摘要 仲景首次在《金匮要略》中论述了痰饮病的证治,但在《伤寒论》中亦散见涉及痰饮所致疾病的特征和治疗。仲景所述的痰饮,是指流溢动荡的水饮,与宋代以后痰饮的概念不同。痰饮病的形成,主要由于脾肾阳气衰微,津液不能正常敷布,肺气受阻,不能通调水道,三焦气化失司,而致体内过剩之水液不得排出体外,停留某部, 积而成饮,痰饮病的发生还与气滞、暴饮、多饮有关,共同的机理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化失司,水液不得蒸化。
痰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痰饮为诸饮的总称,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狭义痰饮是四饮之中的一个类型,留而不去,深痼于里的饮邪又谓之“留饮”,潜伏于胸膈的支饮又谓之“伏饮”。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痰饮病的治疗原则,“和之”者,和谐之意,“温药和之”是指用药要温和,不可太过,以和为度,非燥之、补之,温阳使五脏温暖,阳气布达,以逐阴邪,不可刚燥伤阴;益阴切勿滋腻遏阳,因专补碍邪,过燥伤正,而应以和为原则。治疗上,还应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的原则,并结合八纲辨证来论治。
诸饮之证治条分缕晰。痰饮有虚、实之别,虚证有轻、重之分,其轻症有主证、水逆呕吐、头晕目眩、欲作奔豚、头晕震颤之别,分别治以苓桂术甘汤、五苓散、五苓散、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其重症治以真武汤,实证有水停肠间治用己椒苈黄丸,水饮泻利治用甘遂半夏汤,水热结胸治以大陷胸汤、小陷胸汤;仲景所论悬饮仅限于实证,尚无虚证证治,当峻下逐水,用十枣汤;溢饮的证治分虚、实两类,实证治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虚证治以防已黄芪汤、防已茯苓汤;支饮的证治也有虚、实之别,虚者有支饮咳喘,用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泽漆汤、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治之,支饮呕吐以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温胃降逆,支饮痞坚治以枳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支饮眩悸治以泽泻汤,支饮痰浊治以皂荚丸。痰饮诸病的证治以《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为主,并散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之中,立法足以效仿,立方多有奇效。
关键词 金匮要略;伤寒论;痰饮病;病因病理;分类;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