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座落在湖南省西部边陲新兴城市吉首市。是一所集中医、民族医、西医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和国家爱婴医院,湘西自治州市(县)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是吉首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医院现有职工363人,其中正、副主任医师30人,主治(主管)级卫技人员120人。
1医院历史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创建于1986年,医院的前身是建于1954年的吉首镇联合诊所,1958年改为吉首县中医院,1969年下放,改为吉首镇中医院,1982年恢复市中医院,1984年更名为吉首市民族中医院。1986年8月将吉首市民族中医院划归州管,机构名称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同年又将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并入新成立的州民族中医院。 经过17年的艰苦创业,医院现已发展为基础设施完善,医疗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管理体系科学,集中医、西医、民族医于一体,融医疗、预防、康复、科研、教学于一身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和国家爱婴医院,是湘、鄂、渝、黔四省边区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之一。
2硬件设施
医院占地面积24亩,业务用房面积2.59万平方米,定编床位300张,实际开放床位420张。设有临床医技科室25个,挂靠有湖南省中西结合学会民族医药专业委员会、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民族医药专业委员会两个省级学术团体,是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土家族医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学术秘书所在单位。
医院现有职工366人,其中正、副高级职称人员40人,主治(主管)级卫技人员150人,拥有德国西门子SOMATOM Emotion 16螺旋CT机、数字化X光机、意大利百胜彩超、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奥林巴斯电子胃肠镜,德国狼牌腹腔镜、宫腔镜、输尿管肾镜、前列腺汽化电切镜、体外碎石机、C字臂X光机、高压氧舱、数码电子阴道镜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250多台(件)。
3科室设置
医院设有急诊科、内科、儿科、外科、骨伤科、妇产科、五官科、口腔科、肛肠科、针灸推拿科、美容科、民族医药科、皮肤性病专科、结肠炎病专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十多个临床科室及CT室、放射科、功能检查科、检验科、病理科、药剂科等医技科室。
4科教兴院
医院十分重视科教兴院,特别注重对民族医药的“发掘、整理、继承、提高”。建院来,先后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省州科研项目30余项,获各级科技奖励20项次,其中卫生省部科技奖励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奖励1项,湖南省科技奖励3项,省中医药科技奖励和湘西自治州科技奖励20余项次;研究生产民族药制剂5种,其中“木瓜舒肝冲剂”获国家药品批准文号;整理出版民族医药专著7部,合作出版著作6部,其中《土家族医药学》、《土家族医学史》、《中国民族药炮制集成》、《土家医方剂学》填补了国内同类研究空白。
5医院特色
医院坚持走中医、民族医特色发展之路,专科特色突出,土家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专病是200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民族医药重点专病建设项目,并于2006年4月通过了评估验收;“土家医脾胃病专科”和“土家医肝病专科”是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急诊科是湖南省首批重点中医急诊科达标建设单位;针灸推拿科是湖南省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骨伤科是湘西自治州州级重点专科。
医院在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病、肾病、糖尿病、风湿病、类风湿病、痛风、胃病、肛肠病、脊椎病及小儿脑瘫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应用民族药及其制剂“龟龙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水桃十味汤”加减治疗重症肝炎,采用针灸、推拿、理疗综合治疗方法治疗颈肩腰腿痛疾病,效果显著。心血管内科运用“石氏中风单元疗法”、“颈动脉灌注疗法”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中风偏瘫及其后遗症取得了明显疗效。
2007年,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十一.五”国家地市级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
6所获荣誉
医院坚持“外树形象、内练硬功、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办院思想,突出中医和民族医特色的办院方向,全面贯彻“科教兴院、质量建院、人才强院、勤俭办院、依法治院”的办院方针,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把“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落实到医院管理的全过程,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医院三个文明建设,先后多次被省、州有关部门评为“省文明卫生单位”、“省行风建设先进集体”、“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先进单位”、“州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州级园林式绿化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