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习总书记讲话中的中医观⑥ | 中国中医和印度阿育吠陀惊人相似
2014-11-07 孙光荣 中国中医药报
本文为中国中医药报原创内容,如有转载请注明转自中国中医药报微信(cntcm1989)
——关于中医药学在中华文化复兴和国际合作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意义与作用(六)
【原文辑录】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国太极和印度瑜伽、中国中医和印度阿育吠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两国人民数千年来奉行的生活哲理深度相似。这次访问期间,双方制定了中国-印度文化交流计划,目的就是弘扬两国古代人文精神,重现中印两大文明交流互鉴的盛景。
——辑自2014年9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印度时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所作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演讲
【关键词语】
1.中国太极:中国传统的身心和谐统一的健身术,蕴含中国古典哲学、中医学、美学的精华,可以通过修炼达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效果。
2.印度瑜伽:印度传统的身心和谐统一的健身术,可以通过肉体和精神的修持达到身心和谐统一、强身健体和开发人体潜能的效果。
3.印度阿育吠陀:印度传统医药学,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是古代印度的主流医药学,是当代印度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植物的强力医疗特性应用、对脏腑功能极为了解、对饮食与灵性的重要性特别强调的传统医药学,五千多年来一直在许多印度传统家庭中使用,在历史上对多种医学产生影响。
【解读释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讲话,定位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定向是“弘扬两国古代人文精神,重现中印两大文明交流互鉴的盛景”;依据是“两国人民数千年来奉行的生活哲理深度相似”;依托是“中国太极和印度瑜伽、中国中医和印度阿育吠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中印两国应该也必须“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目标明确,思路明晰,说理有据,逻辑缜密,令人信服。
民为邦本。国与国之间能否互认、互信、互敬、互助,其人民之间的相识、相知、相爱、相帮是基础。印度莫迪总理对习近平主席说,中印两国是“两个身体,一种精神”;习近平主席说,“中印两国人民毗邻而居,古有往来互鉴之情,近有患难与共之交,现有共同复兴之业”;共同表达了中印两大文明和平向善的共同本质和心灵相通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内涵。
为什么中印两国是“两个身体,一种精神”?这是因为中印两国交往史源远流长,自天竺高僧,洛阳译经;白马驮经,玄奘西行;郑和航海,六抵印度;印度援华医疗队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柯棣华大夫长眠于中华大地;直至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0余年来,中印两国人民从未中断交流与合作之路,因之,“两国人民数千年来奉行的生活哲理深度相似”。通过两国人民的“互联互通、互学互鉴”,形成了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和谐包容、互助合作的共同精神,现在自当顺势而为,共同走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道。
最能体现、印证、发扬这种共同认知、共同需求、共同精神的载体,就是“中国太极和印度瑜伽、中国中医和印度阿育吠陀”。其“惊人相似之处”主要在于:①遵从“天人合一”、自然环境与身心相互感应的整体观;②恪守“阴阳平衡”与“形与神俱”、身体内外不调和则必致邪魔入侵而生病的“中和观”;③基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提振心灵可以驱除邪魔的理论,通过修炼可以养生防病的“未病观”和“修持观”;④坚持药取天然、广泛应用草本植物养生治病的方法等。
因此,将“印度阿育吠陀”与“印度瑜伽”作为印度养生保健医疗的“印度传统健康服务特色优势组合”交流、传播到中国,将“中国中医”与“中国太极”作为中国养生保健医疗的“中国传统健康服务特色优势组合”交流、传播到印度,应当是“互联互通、互学互鉴”的“国之交”和“民相亲”的优先选择。
通过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发现,自2010年6月20日在澳大利亚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以来,在3年零3个月之中,在国际重要会议、会谈、会见之中,6次提及“中医药”。事实证明,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运用中医药这把“钥匙”引导世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将中医药的传播与交流纳入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的运作体系,将中医药的传播与交流纳入了“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国家战略和大政方针。
笔者认为,我国的思想家、政治家、学问家、企业家等,也应当见贤思齐,学习运用中医药这把“钥匙”,整合中医药五大优势资源,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国计民生问题,使之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作为“中医人”,更应珍视党和国家、人民的期望,放眼世界、胸怀全局,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更主动、更积极、更有效地运用中医药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健康服务。在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各领域,努力研究与传播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知识技术,培养中医药优秀人才,研究与创造中医药先进科技成果,参与跨界融合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昂首阔步地走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
2014-11-07 孙光荣 中国中医药报
本文为中国中医药报原创内容,如有转载请注明转自中国中医药报微信(cntcm1989)
——关于中医药学在中华文化复兴和国际合作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意义与作用(六)
【原文辑录】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国太极和印度瑜伽、中国中医和印度阿育吠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两国人民数千年来奉行的生活哲理深度相似。这次访问期间,双方制定了中国-印度文化交流计划,目的就是弘扬两国古代人文精神,重现中印两大文明交流互鉴的盛景。
——辑自2014年9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印度时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所作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演讲
【关键词语】
1.中国太极:中国传统的身心和谐统一的健身术,蕴含中国古典哲学、中医学、美学的精华,可以通过修炼达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效果。
2.印度瑜伽:印度传统的身心和谐统一的健身术,可以通过肉体和精神的修持达到身心和谐统一、强身健体和开发人体潜能的效果。
3.印度阿育吠陀:印度传统医药学,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是古代印度的主流医药学,是当代印度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植物的强力医疗特性应用、对脏腑功能极为了解、对饮食与灵性的重要性特别强调的传统医药学,五千多年来一直在许多印度传统家庭中使用,在历史上对多种医学产生影响。
【解读释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讲话,定位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定向是“弘扬两国古代人文精神,重现中印两大文明交流互鉴的盛景”;依据是“两国人民数千年来奉行的生活哲理深度相似”;依托是“中国太极和印度瑜伽、中国中医和印度阿育吠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中印两国应该也必须“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目标明确,思路明晰,说理有据,逻辑缜密,令人信服。
民为邦本。国与国之间能否互认、互信、互敬、互助,其人民之间的相识、相知、相爱、相帮是基础。印度莫迪总理对习近平主席说,中印两国是“两个身体,一种精神”;习近平主席说,“中印两国人民毗邻而居,古有往来互鉴之情,近有患难与共之交,现有共同复兴之业”;共同表达了中印两大文明和平向善的共同本质和心灵相通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内涵。
为什么中印两国是“两个身体,一种精神”?这是因为中印两国交往史源远流长,自天竺高僧,洛阳译经;白马驮经,玄奘西行;郑和航海,六抵印度;印度援华医疗队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柯棣华大夫长眠于中华大地;直至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0余年来,中印两国人民从未中断交流与合作之路,因之,“两国人民数千年来奉行的生活哲理深度相似”。通过两国人民的“互联互通、互学互鉴”,形成了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和谐包容、互助合作的共同精神,现在自当顺势而为,共同走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道。
最能体现、印证、发扬这种共同认知、共同需求、共同精神的载体,就是“中国太极和印度瑜伽、中国中医和印度阿育吠陀”。其“惊人相似之处”主要在于:①遵从“天人合一”、自然环境与身心相互感应的整体观;②恪守“阴阳平衡”与“形与神俱”、身体内外不调和则必致邪魔入侵而生病的“中和观”;③基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提振心灵可以驱除邪魔的理论,通过修炼可以养生防病的“未病观”和“修持观”;④坚持药取天然、广泛应用草本植物养生治病的方法等。
因此,将“印度阿育吠陀”与“印度瑜伽”作为印度养生保健医疗的“印度传统健康服务特色优势组合”交流、传播到中国,将“中国中医”与“中国太极”作为中国养生保健医疗的“中国传统健康服务特色优势组合”交流、传播到印度,应当是“互联互通、互学互鉴”的“国之交”和“民相亲”的优先选择。
通过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发现,自2010年6月20日在澳大利亚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以来,在3年零3个月之中,在国际重要会议、会谈、会见之中,6次提及“中医药”。事实证明,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运用中医药这把“钥匙”引导世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将中医药的传播与交流纳入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的运作体系,将中医药的传播与交流纳入了“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国家战略和大政方针。
笔者认为,我国的思想家、政治家、学问家、企业家等,也应当见贤思齐,学习运用中医药这把“钥匙”,整合中医药五大优势资源,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国计民生问题,使之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作为“中医人”,更应珍视党和国家、人民的期望,放眼世界、胸怀全局,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更主动、更积极、更有效地运用中医药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健康服务。在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各领域,努力研究与传播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知识技术,培养中医药优秀人才,研究与创造中医药先进科技成果,参与跨界融合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昂首阔步地走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